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与特点一览
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货币市场类产品(投资于同业拆借、短期证券市场、债券衍生市场)、资本市场类产品(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产业投资类产品(投资于信贷资产类、股权投资类)几个投资方向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划分,单一产品的风险和收益都与其都标的挂钩。
按标价货币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有外币理财和人民币理财之分,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说发端于外币理财,但随着客户群体开始向中低端普及,外币理财产品的占比逐渐被人民币理财挤占。人民币理财下主要的投资品种大致有以下几种,见表格:
按收益类型分,银行理财产品又分为保证收益类和非保证收益类:
以招商银行为例,依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风险等级概念,同样可以对产品做出这样的划分:
预期收益、投资风险与流动性
与申购基金、购买国债类似,我们同样从收益、风险与流动性三个维度分析银行理财产品。
1)预期收益
请注意,笔者在此处使用了“预期收益”几个字,在被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轮番轰炸之后,我们仍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除了承诺保本保收益的产品外,大部分产品会公布预期年化收益率,而预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而且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与收益匹配”,也通常指的是预期收益。
根据前文对于理财产品投资对象的梳理,我们知道,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取决于存款利率、债券市场收益率、同业拆借利率等。因为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主要是中期票据、国债、存款、信托类产品、同业资产、单一资产池等。这样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总体相当于这些金融产品收益率的均值。
银行公示的预期收益率,一般是指扣除银行收取的销售服务费、托管费之后的净收益率。通过跟踪市场上所有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表现,达到预期的概率并不高。
2)投资风险
除了因市场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投资对象所涉及的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以外,如今的银行理财产品,还存在一定的产品运作风险。
我们知道,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基于存贷款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业务,理财产品的设计与运作原理与之类似。银行会将不同期限和类型的理财产品放入一个资金池中,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滚动发售的,这个资金池的资金始终保持着一个大致的规模,这相当于基金产品的运作模式。
在流动性紧张时,银行会多发短期理财产品,并承诺给出较高的预期收益。在许多情况下,银行是通过内部关联交易的方式来实现承诺收益的。简单地说,就是银行会在自身体系下不同的理财产品之间进行交易,赚取价差。这样一来,除了资产接力本身的流动性风险以外,资金链的高关联性,使得产品库的系统性风险大大提高,容易出现牵一发动全身的兑付危机。
以上重点探讨理财产品资金池的制度缺陷,对于实际选购产品的指导意义,暂不能给出明确的判断。
3)流动性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之所以能在信贷宽松的环境下保持较高收益率,秒杀各种货币基金的“宝宝”们,不仅与存贷比考核有关,往往是以牺牲流动性和提高投资门槛为基本条件的。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理财产品在到期前不能赎回,这就要求投资者留存部分现金,并充分了解所持有的理财产品关于投资期限及流动性的细则。
银行理财着眼长期
与其它各种投资类似,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目前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选择应当着眼长期:
1)从资金配置的角度来说,理财产品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各种准现金管理工具(货币基金们)以及市场上的权益类投资对象,因此对于资金量、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流动性要求都不同,投资者需要注意到这点。
2)在政策影响下,银行收敛同业业务和非标资产,今年6月,市场上重现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可能性不大。从错配角度来讲,银行也更希望通过较长期限的产品来减少错配,控制风险,因而从价格和规模上都倾向于发行这类产品,并在收益率上有差异化体现。
有一点值得注意,自投资者申购产品到最终兑付,通常有三个阶段:募集期(计算活期利息)、运作期(实际投资收益)以及兑付期(不计息,遇节假日顺延)。对于短期理财产品而言,虽然预期收益较高,但资金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实际投资收益(绝对收益)并不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