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润滑油
中国大陆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而成为世界第三大润滑油消费国。润滑油的年需求量约为370~380万公吨,20世纪1990年代初中国大陆开放润滑油市场以来,跨国石油公司纷纷抢滩登陆,以合资或独资方式建立润滑油调合厂。到2002年底,美孚、埃克森、壳牌、加德士、英国石油、嘉实多、福斯、道达尔、矣尔夫、LG化学、日本石油等大型石油公司在中国大陆建立的润滑油调合厂综合产能已达100万公吨以上,约占中国大陆润滑油综合产能的1/5。中国大陆润滑油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
近年来,由于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中国大陆基础润滑油产能不断提高,已从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目前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状态。
2002年底,中国大陆基础润滑油产能为440万公吨,其中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为297万公吨,占总产能的67%﹔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为143万公吨,占33%。2002年中国大陆基础润滑油产量约305万公吨,其中中国石油占65%左右,中国石化占35%左右。
中国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后,润滑油关税从9%降到6%,因此来自国外大公司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近年来基础润滑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净进口量只有35.81万公吨,2002年已达到68.11万公吨。
中国大陆润滑油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当时润滑油总体供不应求,利润率较高,因而在一些炼油企业兴建或扩建润滑油生产设备的同时,地方上也纷纷建厂,同时国外石油公司也开始大举进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共有21座润滑油生产厂,各地兴建了3,000家大大小小的调合厂,国外石油公司则先后建立了20多家较大规模的调合厂,地方调合产能包括了目前润滑油市场中低档至中档的绝大多数调合厂。据估计,目前中国大陆润滑油的总调合产能约为市场需求的2~3倍左右,供大于需的矛盾现象非常明显。
1990年中国大陆润滑油需求量为205万公吨,随后10年间,年均成长速度保持在9%左右。2002年中国大陆润滑油产量362.89万公吨,进口量12.39万公吨,出口量4.70万公吨,表观需求量370.58万公吨。近两年继续保持较高成长的速度。
从地域分析来看,中国大陆润滑油产能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西北和东北地区需求量较小,但产量较大,供需明显失调;西南地区产量很少,供不应求的趋势也最突出;华东地区产量最大,需求量也最大。
目前国外大石油公司在高档润滑油市场占据优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主要占据中档润滑油市场,地方调合厂则主要占据低档润滑油市场。2002年,中国石油及中国石化约占成品润滑油市场的64%(其中中国石油为37%,中国石化为27%),国外大公司为17%,地方调合厂为19%。随着润滑油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对润滑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低档油将被逐步淘汰,因而地方调合厂也开始逐步渗入中档油市场。
2002年中国石油进行了润滑油业务整合,把辽河和玉门炼化企业的润滑油业务划入润滑油分公司,组建了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华东、西南6个地区销售中心,并推出了中国大陆石油的润滑油统一品牌“昆仑”牌润滑油。
2002年5月,中国石化成立了润滑油分公司,全面整合了所属企业的润滑油业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品牌形象。保留了现在的“长城”、“海牌”、“南海”3个知名品牌;“一坪”、“古塔”、“环球”等品牌将到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旗下,逐步形成中国石化统一的润滑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