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2003年非典时,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从第一季度下降了11%。下降了1%到下降了9%。1%(第三次经济调查后的数据)下降了2分。总的来说,对全年经济数字的影响不大,很快就实现了v型逆转,中国经济也走出了1998年开始的经济低谷。
2003年vs2020年,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想根据非典经验推测对今年经济的影响,光比较当时的全国数据可能还不行,原因有2:
与17年前相比,中国产业结构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化率、人口集中度、服务业占有率、需要全国合作和交流的产业比例大幅度提高,遇到妨碍合作和交流的灾害时,损失更加严重。
全国高强度警惕,从一线到农村,比03年全国平均水平高。
基于这两点,塞冬除了全国经济数字之外,还可以参考当时北京的经济状况,原因也很简单。
现在中国的发展进度,内陆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了超过当时的北京。
全国封闭、警戒程度接近甚至部分超过当时的北京。
比较下一个03年北京的经济结构,看看当时非典对北京的影响。
当然,一个国家的vs是一个城市,规模和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但2020年的中国和2003年的北京在很多程度上相似。
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五成以上,接近2003年北京六成的水平,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大大提高。
2003年的北京,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并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亚于服务业。
汽车、钢铁、石化、甚至组装手机是当时北京的支柱产业——现在正忙于疏解中低端产业和人口的北京,当时是索爱、诺基亚、爱立信的重要生产基地,手机产量仅次于广东,最大的出口品也是手机。
当时工业强市北京(第一次经济调查数据):乙烯:占全国32%,省市区第1位的程序控制交换机:占全国52%,第1位的汽车:占全国11%,第2位的手机:占全国20%,第2位的计算机:占全国9%,第4位的铁矿石:占全国5%,第6位的粗钢:占全国5%,第10位。
这样的产业结构,大家应该不知道。近年来经济明星武汉、成都、郑州、重庆、合肥、西安等,大部分都是这条路。
以汽车手机产业链为新制造业领导者。
辅助石化钢铁等基础设施和刷子数据产业。
再加上外国IT公司的舵(03年的北京是外国企业IT的舵集中地,现在的内陆大城市是中资IT的舵集中地)。
相当于现在中国有很多经济结构、人员流动、产业合作等方面和十几年前北京一样大的城市。当然,现在高速铁路的便利性、信息流动程度和当时不同的日子也有很多不同。总体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当时的北京。
15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同一个卧室里有一个室友来自武汉,包括我在内其余三个人都来自小地方,觉得能够在像武汉这样的特大城市长大是幸运的。这位室友说:在哪里,武汉是一个大县,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时的武汉也是全国交通枢纽,但大部分产业、大部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比较传统和静态,支柱产业以比较当地的工业大工厂为主。全年机场吞吐量仅为330万人,不足2019年的1/8-与2019年宜昌、南通、鄂尔多斯大致相同,不足2019年全国前50名。
现在的武汉已经成为世界产业链的一环,辐射范围广的物流/服务/消费和信息中心,机场年吞吐量与2003年北京大致相同,航空以外的高速铁路高速获胜。其他内陆中心城市的情况也类似。
即使是小地方,也和当时不同——塞冬小时候所在的西部四线小市,2003年的城市化率不足30%,意味着大部分人口还处于比较静止的准原始经济,城市的产业支柱是依靠当地资源的重工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而这个小城市现在大部分人口已经城镇化,经济工作的亮点是新引进的几个沿海转移产业,旅游业占GDP的比例超过10%,汽车保有量是当年的10倍以上,机场的吞吐量已经接近2003年的武汉。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移动已经成为常态,几年前不能去成都重庆,现在周末想见朋友吃火锅也可以去高速铁路。一二线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普及,购物、吃饭、看电影、教育、训练一贯的大型购物中心到处开花。
在警备和封锁程度上,下到老家小镇的村镇水平,与03年北京相似的社区水平被封锁。
十几年前只出现在少数城市的大分销、大合作,就这样在广大内地推广。03年老家的小镇在电视上感受到非典,如果和位于非典中心的北京气氛不同的话,这次和03年的北京一样,深入参加,深度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