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际油价的发展
国际油价发展的六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接近147美元,最近又回归到50多美元。有专家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60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这一阶段,原油价格低且波动不大,总体呈现缓慢增长势头。1945年,美国国内石油进口价约为1.22美元/桶,到1948年迅速增长到2.60美元/桶,之后大体保持平稳,到1960年达到2.88美元/桶。同期,1945年阿拉伯轻油标价为1.05美元/桶,1960年为1.90美元/桶,其间的高点为1958~1959年的2.08美元/桶。1946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7亿吨,1960年上升到10.5亿吨。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资源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当时,OPEC5个创始国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1.4%。该组织在成立初期,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了1960年前的水平。在这期间国际油价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第三个阶段,从197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971年8月至197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973年以后,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基准石油价格由开始的每桶3.011美元迅速上升到1973年底的每桶11.651美元,价格提升了3~4倍。而第二次石油危机,又一次引发并加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遭受国际经济制裁,引发第三次石油危机。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仅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40美元。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国际油价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定价,布伦特原油在每桶14.3~20美元之间上下浮动。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年1月1日进一步减产每天150万桶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1991~1998年布伦特油价为每桶12.72~20.67美元,1999~2002年油价基本保持在每桶18~28美元的合理区间。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尽管2005年、2006年石油价格偶尔出现回落,但更多居于每桶50美元以上的高位。2006~2008年,美元走势和游资炒作等原因,国际油价一路上升到每桶150美元。
以上就是什么是国际油价的发展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