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国外治理雾霾的措施

  国外治理雾霾的措施,上世纪50年代,伦敦雾霭重重酿成灾难,英国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并实现产业转型,打造生态社会。时至今日,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蜕变为蓝天白云的“生态之城”,绿色产业成为英国的经济增长领域。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国外治理雾霾的措施借鉴。

  欧洲: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交通污染

  2008年4月,欧盟委员会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令》,规定到2020年,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在2010年的基础上平均降低20%的可吸入颗粒物。经过多年努力,欧盟成员国目前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比2000年减少了15%。

  为了重点治理城市空气,德国采取了车辆“环保贴”的限行措施,即根据汽车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情况,限定其行驶区域,违反规定的将被罚款40欧元。意大利则对排放污染物严重的汽车征收重税,同时设置“绿色周日”活动,规定当天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路行驶。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汽车特别是大排量车型大规模进入家庭,交通污染逐渐取代了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于是,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交通污染:为车辆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收取高额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车流密度;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的发展和使用;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电动汽车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进一步降低汽车出行比重。此外,从2011年起英国政府还开始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来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令颗粒污染降低14%。

  日本:首都圈合作控制PM2.5排放

  2000年12月,东京都制定了相关条例,规定不符合PM2.5排放标准的柴油机汽车禁止在东京都内行驶。

  2002年12月,首都圈7都县市首脑会议上决定加强合作,促使汽车尽快安装减少PM2.5排放的过滤器装置,设立了“柴油机汽车对策推进本部”。如今,首都圈已经发展为9都县市蓝天网络组织,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区进行相关检查。大多数的汽车企业在生产设计柴油机汽车时就加装了过滤器。2009年9月,日本环境省公布了PM2.5环境标准,规定PM2.5的“年平均值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日平均值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巴西: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环保事业

  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巴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也受到过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其化工基地库巴唐市由于大量重化工企业的进驻,使工厂工人和附近居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逐渐增多。媒体曾报道,1977年,该市安装了1台工业废气监测装置,但仅一年半,就因负载过重而报废。在此背景下,巴西用整章篇幅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纳入行政、刑事和民事范围,严格执法和惩处。同时,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和协作,推行严格的环保官监察制和环保许可制,拒绝将经济发展置于社会发展之上。1985年至1994年的治理第一阶段,库巴唐市重点控制主要污染源头企业的“三废”排放,并在1992年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典范城市”称号。1994年起,库巴唐市将治理重心转到恢复植被和城市重新规划上,并启动了针对环境事故的应急预案。在20多年时间里,当地企业共投入10亿美元用于治污。如今库巴唐工业园区内有54家从事石油化工、冶金和化肥生产的企业,每月的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骤减至300吨,仅为当年的1%。

  全球成功治理空气污染的四条经验

  从全球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来看,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原因有三:一是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与高耗能产业分不开,这些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严重,典型代表如水泥、重化工、钢铁等工业;二是工业化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保障,工地扬尘若不能被有效治理,则直接令“天地失色”;三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尾气排放成倍增加,令可吸入细微颗粒物以几何数级上升。

  通观全球成功治理空气污染国家的经验,不难发现都有共同之处:一是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及惩处,确保环保的权威性。如巴西在1981年8月公布了《国家环境政策》,为环境保护确定了基本法则,建立了国家的环境管理体制。二是成立专业职能部门,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参与和协作,使环境治理成为全社会参与的事业。四是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