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投资理财基础:投资者对互联网泡沫的反应

  投资理财基础:投资者对互联网泡沫的反应

  在20世纪90年代末股市泡沫导致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期间,投资者对共同基金的资产配置情况也得到了同样低的分数。在牛市期,共同基金投资者不断减少投资到债券和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来增加股票头寸。以1993年到2000年期间为例,投资者配置于股票上的资产比重在1993年到1994年为30%,在1995年到1997年为40%,在1998年和1999年为50%,在2则年股市最高点时超过60%。债券头寸减少使股票头寸得以增加,因为固定收益资产的比重在1993年为30%,在1994年到1995年降为20%。从1996年到1999年降为10%。而在2000年3月疯狂的股市到达最高点时下降幅度达两位数,到达最低点。货币市场头寸的下跌与债券头寸的情况稍好一点,1993年时30%多,而2000年股市最高点时降到20%以下。

  从1993年到2000年,共同基金的股票头寸几乎翻倍,而债券和货币市场头寸则几乎都减半。在牛市后期,投资者以两种方式接受更高水平的风险。第一,在估值的角度看,股票价格上涨使其安全性更加脆弱。在2000年3月的股市最高点,投资者将最大数额的资产置于最大的风险之下。

  随着股市最高点过后股价缩水,股票的持有量也大幅下降。在2000年3月时达到最高的60%多的高点,而到了2003年3月则下降到40%稍多一点。债券头寸再现辉煌,从2000年3月的11%爬升至2003年3月的19%。货币市场所占比重也从2000年的23%一跃升至2003年3月的35%,这是10年来出现的最高水平。投资者减持价格已变得更为廉价诱人的股票资产,面对下跌的股价做出这种回应是绝对荒谬的。图5.1为我们描述了这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图5.1共同基金投资者被互联网泡沫所欺骗共同基金的资产配置情况

  让我们看一下200年3月股价达最高点的前后3年里,资金流的构成情况,首先应注意到,共同基金净入流在股市最高点前3年为1.6万亿美元,而在之后的3年则减少为1.1万亿美元,后泡沫时期的投资者对持有共同基金份额的兴趣明显下降。第二点是要注意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了巨大转变。如表5.3所示,在牛市期的最后3年里,流向股票的资产占到了资产总流入量的46%,而债券则只占到10%。在接下来的3年熊市期,股票和债券的地位发生了互换,债券占到了资金总流入量的32%,而股票则只占到21%。在互联网泡沫出现之前,共同基金投资者以浩大的声势高价买入,而在泡沫发生后他们则突然减少了购买。

  表5.3在互联网泡沬期间投资者没能进行再平衡流向共同基金的资产

  共同基金的现金投入也是类似的情况。投资者对20世纪90年代末的疯狂牛市做出回应所用的时间比股东对1987年股市崩盘做出回应所用的时间更长,方式也更为缓和。股市在经历了5年多的牛市期后,1987年10月股价出现持续暴跌,极度恐慌的投资者对此迅速做出回应。与此相反,2000年后出现的股价下跌程度虽然较轻,但接下来股票价值逐步恢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却多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次牛市的持续时间特别长,造成了投资者相信股票热会长期存在。投资者认识到股价在上涨后总是跟随着下跌,并对买跌的行为进行奖励。在2000年3月股价到达最高点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投资者继续将钱投入到股市中,希望能在上涨的股票中短线获利。在经历了数月的失望之后投资者才最终认输,其标志是2002年股票型共同基金遭遇大额净流出。面对股市泡沫和崩盘,投资者的反应不管是像1987年时那样迅速,还是像21世纪初时那样迟缓,都会损害投资组合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