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什么是善意接管与恶意接管?

  并购通常是由收购企业而非被收购企业发起的,因此,必须由收购方决定是否收购,选择收购的策略,决策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制定初始标价,并与目标企业联系。收购企业的执行总裁一般会邀请目标方的执行总裁并提出兼并建议。如果目标方接受,那么兼并将最终达成。当然其中一定会有许多会议,用来进行协商关于价格、支付方式和其他一些起限制作用的因素。接着目标方董事会正式批准收购。有时候收购方董事会也必须正式批准,最终由股东投票赞成收购议案。只有当以上提到的程序都遵照执行完毕,这样的并购才被视为善意接管。

  当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是善意的。目标方管理层可能拒绝并购,那么此时收购方就必须决定是否还要继续收购,如果是,该采取什么策略。面对拒绝,收购方可能开始秘密购买目标方的股票。通常称这些股票为发起收购的立足点。1968年,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法案—Williams法案通过。法案规定如果收购方在10天内购买目标企业达到5%的股份,就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13D文件,并在文件中提供详细信息,包括收购方的意图以及它在目标企业中的地位。如此一来秘密收购就被终止了,因为收购方必须公开它收购目标企业的计划。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可能将因此而上升,新的价格显示了目标企业被溢价收购的可能性。然而收购方会蝎尽所能地将这10天推后,在未提交文件之前买进尽量多的低价股票。

  虽然收购方会在公开市场上继续购买目标方的股票,但是用这种方式实现收购不太可能。收购方更可能采取要约收购(直接向目标企业的股东发出以高出当时市场价的溢价购买其股票的要约)。要约收购可能明确说明收购方会购买所有接受要约的股东手中的股票,直到收购方得到50%的目标企业公开发行的股票为止。如果愿意出售的股票超过要约数,收购方就会按比例进行收购。例如,如果出现一种极端的情况,所有的股东都愿意出售股票,那么每个股东都可以按两股卖出一股的比例出售股票。收购方也会声称只有接受要约的股票数额达到它要求的最低限额,收购方才同意接受所有要约股票。

  Williams法案中规定要约收购必须公开进行至少20天。这个延时是给目标企业时间做出反应。例如目标企业可能通知股东不要接受要约,或是发表声明给要约收购方造成负面压力,又或是鼓励其他企业参与竞标过程。

  当要约收购结束后,收购方了解清楚多少股票接受要约。收购方并不需要100%的股份来控制目标企业。在一些企业中,20%左右的控股权即可达到控制企业的目的。而在其他企业这个比例可能高些。虽然你可能认为控制就是通过董事会来控制企业的经营,但控制本身是一个含糊的概念。股东推选董事成员,进而任命管理者。如果收购方掌握足够的股票就可以有权利推选大多数董事成员,从而任命收购方所希望的管理者。然而有效的控制常常并不用这样。只要一些资深的董事成员支持收购方,新的董事成员一般是乐于做顺水人情的。有时候,一旦收购方掌控了企业的运营,它会建议企业进行兼并使其可以得到剩余的还不属于自己的股票。这时交易善意化了,因为新的董事会肯定会支持这项提议。这种兼并叫做全面合并。

  要约收购不是唯一一种恶意控制目标方的方式。另外,收购方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足够多的股票以完成控制。从战略上这种方式叫做大扫荡,它不是很常用,因为要购买足以实现控制目的的股票有点难度。而且刚才也提到,如果接受要约的股票低于收购方所需要的股票,要约收购是允许收购方归还已要约的股票。相比之下,在公开市场上购买的股票不可以退换。

  实现控制还可以通过委托投票权的争夺的方式来实现—个涉及公司投票选举的程序。每年年终前的4-5个月时,企业举行股东大会通常会对董事会董事进行选举。收购目标企业股票之后,收购方会推荐一些候选人竞争董事席位。并购方通常会聘请一名代理律师,负责在股东大会之前与股东联系,让他们把票投给他们推荐的候选人。于是收购方的候选人得到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收购方控制公司。正如在讲要约收购时讲的,有效的控制常常不需要多数席位。收购方可能只要求改变企业一些具体的政策,例如企业的资本预算项目或是多元化计划,或是只是简单地希望更换管理层。只要一些资深的董事成员支持收购方的计划,新的董事成员一般会随大流的。

  例如Carl Icahn与Blockbuster的委托投票权的争夺。2005年年初,Carl Icahn集团曾是Blockbuster的最大股东,拥有企业A股9.7,B股7.7%。在2005年,企业亏损10亿美元,Icahn先生公开对Blockbuster进行批评,并呼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包括费用的削减。他和跟随的两个助理在2005年Blockbuster的董事会上赢得了席位。虽然他没有嵌得7个董事席位的大半,但是学者认为他可以让企业按他指定的方向发展。

  虽然兼并以收购方得到目标公司所有股份而告终,但是委托投票权争夺的胜利者却得不到任何额外的股份。如果他们的政策被证明有效的话,其得到的报酬就是分享股票价格的增值。事实上仅仅是出现委托投票权争夺的威胁就可能使价格上涨,因为管理层会通过改善经营来阻止这场争夺。例如,Icahn先生就用委托投票权争夺来威胁Kerr-McGee公司(KM),2005年4月当股票因为KM公司的新政策而上升时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