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怎么样理财能使钱生钱

  怎么样理财能使钱生钱?

  一、理财三步曲

  理财第一步:要做一下自我评估,也就是对风险承受能力分析,风险评估要以不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孩子的教育为标准。

  理财第二步:制定详细的理财计划。这个理财规划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和行动的方向性。

  理财第三步:建立新的资产组合及配置。

  二、理财原则

  坚持四看原则:

  一看安全:把保本放在第一。

  二看收益:是浮动收益,还是固定收益。

  三看期限性:封闭期是3个月、1年还是长期。

  四看支付方式:是日结息,月结息、季度结息还是年结息,这涉及到利滚利、计复利的问题。

  三、资产配置

  1、把收入的30%作为日常生活费用:保证正常的生活需求。

  2、把收入的55%按照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的原则,进行资产配置。其中的20%购买稳赚不赔的基金,年收益率保持在5%-7%左右。

  30%购买网贷:年收益率保持在6%-12%左右。购买此P2P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谨慎选择平台,投资之前一定要仔细考察,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要相信任何诸如“一年翻倍”之类的高额回报许诺。

  30%投资贵金属:以小博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年收益在20%-30%。

  20%购买股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懂此行的不要去做。这样再把收入继续投入到理财市场,实现利滚利的收益。

  把收入的15%买保险:均衡的投资理财,保险是重要的一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发生意外情况,给自己和家庭造成的心理和金钱上的损失是无法衡量的。保险就可以在发生危险而陷入困境的时候来救急,可以从容面对发生的意外。至于买什么险种,要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购买。

  “投连险、分红险”之类的理财产品,看上去很诱人,似乎回报很高。现在看来为了投资分红才去买这类保险,很不划算。投连险作为教育资金储蓄目的还是可以考虑的,但这类险种的收益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个险种的条款比一般的险种复杂,往往有一些初始费用、保障成本等方面的扣除,最好看懂才购买。

  怎样钱生钱赚钱方法

  1、清点你的财务状况

  连自己究竟有多少资产,负债率是多少都不清楚,怎么投资理财?在清点财务状况时,重点要放在收支和负债方面,对收支心里有数,才能利用收支结余,合理投资;清点出负债金额和比例,才能对自己的承受能力有大概估算。此外,还需要查询一下养老金的情况,提早弥补可能另外来生活不足的金额,同时那也是你理财的动力之一。需要强调的是,资产的定义是可以升值或保值的财务,更新换代极快的电脑、手机、或买完就贬值并且需要持续消耗财富去维持的汽车,并不能算在其中哦。

  2、复利是“钱生钱”的关键

  简单说,复利就是滚雪球式的投资。比如10块钱收到10%的回报,完成11块时,再拿这11块进行投资。经济学家算了一笔帐,若年收益率为5%,每月投资500元,再加上收益坚持复利投资,那么在第25年时总财富将有20万元。还是年收益率5%,若将每月投资额提高到3000元,坚持复利投资,可第25年时总财富将会高达120万。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一种以小博大的投资方式,即使是最保守的方式,比如购买储蓄型基金,你的财富也将安全稳定地增长,轻松成为百万财富拥有者。

  3、耐心和坚持

  复利对于没有经验的投资者来说,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但复利最大的敌人是急躁,梦想一夜暴富,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孤注一掷的将身价投入到暴力却不安全的项目,很有可能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时你的情商就尤为重要,动不动就停下规律性的复利投资,心情不好就疯狂购物,导致资金链断裂,都是要极力避免的。相反,不受诱惑,长期耐心地执行投资方案,却是最赚的。

  4、制定多元化投资计划

  如今,全球通胀逐渐升温,若通过率平均为2%,那么你的资产增值速度至少要超过2%,才可以不掉进通货膨胀的陷阱,因此低利息甚至负债率存款,在今天已经不再合适。你需要的是多了解金融知识,多和相关人士喝喝下午茶,捕获投资理财的信息,投资的方式其实花样繁多,很多高收入者也不依赖于一份工作的收入,而是有多样的收入流,比如副业、租金收入、股权、专利等,其中低位买进优质的高股息股票和房租收入,既稳定,又稳赚不赔。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熟悉的领域,制定属于自己的投资计划。

  5、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很古朴的投资理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分散风险的概念,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更多的理财方式,能够确保财富稳步的增长,价值不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分散投资能够保值增值的原理是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所有理财产品都价值下跌这种事例所以,理财的时候,不要只选择一种理财方式,而是选择组合投资。

  我们不妨建议你的投资组合为“两大一小”,即大部分的资产以股票和房地产的形式投资,小部分的钱存在金融机构,以备日常生活所需。